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的白沙村,波光粼粼的人工湖、设施完备的体育场、鳞次栉比的现代化住房,眼前的一切仿佛是在展现一个新时代的幸福乡村。然而,四十多年前的这一个地区,却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仅80元的贫困村,曾经的生活只能用“吃水爬井坡,做饭烧柴火。糠菜半年粮,麻籽豆擦锅”这段民谣来描绘。这样的艰苦生活,离不开现任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的带领和不懈奋斗。
1982年,年仅28岁的侯二河选择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崇高的岗位。面对长辈们的不解和质疑,他深知,想要带领白沙村改变现状,首先一定得面临一个字:难。村“两委”班子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,年累积下来的30多万元的债务,犹如一道重重的枷锁束缚着发展的步伐。倔强的侯二河并没有退缩,他心中默默种下了一个信念:“我一定要努力奋斗,让乡亲们都过上真正的好光景。”
为了摆脱贫困,侯二河从调整村“两委”班子入手,他在班子中引入能力强的财政专才,劝退那些消极怠工的人员,组建起一个团结高效的工作团队。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与努力,侯二河开始思考“白沙的出路在哪里?”很快,他把目光投向了周围的自然资源:村西的荒山上石灰岩储量极大,侯二河决心发展石料加工业,带领村民一同建设石料厂。
石料厂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,资金的匮乏几乎成为最大的阻碍。候二河与村干部们发动亲朋好友自筹资金,缺乏现代设备,他们只能依靠手中的大锤、铁锹,一点点开辟出新的希望。艰苦的时光伴随着汗水与拼搏,最终,白沙村的石料厂顺利建成,第一年就净赚2万元,成功还清了债务,村民们的人均收入逐渐攀升。
而侯二河并没有止步于此。随着每年一个新项目的推进,白沙村相继开办了白灰厂、纺线厂与帆布厂等多家企业,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心剂。村民们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,这里的工人每月可得2000至5000元不等的工资,甚至一些选择自主创业的村民年收入高达四十多万元,彻底改变了以往吃不饱、穿不暖的窘境。
在满足了村民们的“乐业”之后,侯二河认为“安居”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03年,白沙村的房屋大改造计划应运而生。政府邀请邯郸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,依托科学布局,开始全面规划新白沙村。
拆掉了抗震、抗灾能力低下的旧建筑,投入了4.8亿元,建设了包括十个小区在内的现代城镇化新村。如今,村民们住进了配有水、电、煤气、车库和储藏室的单元楼,居住条件堪比城市,让农民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的提高。侯二河希望村里的文化生活也随之改善,积极推动建设农村图书馆、数字电影院以及广播电视中心等设施,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盈。
2019年,白沙村还迎来了新时代体育馆的建成,面积超过13000平方米,涵盖了健身房、儿童游泳馆、乒乓球馆等多种设施,丰富了村民的文体活动,逐步提升了生活品质。如今,白沙村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有了汽车,免费给予米、面、油、肉、蛋、奶、蔬菜等的福利,水、电、暖及医疗、养老等费用也均由村集体承担。
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,村民赵保成感慨万千:“咱的日子还有啥不满意的?”然而,侯二河却从始至终保持清醒的头脑。他强调,虽然村里富足,但依然要谨慎对待资源有限的问题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,白沙村开始做企业转型升级,关闭了原有的石料厂,全面投入建设新型建材厂。而村西新的养猪场项目预计年底建成,会实现畜牧业与养殖业的循环发展,进一步助力村集体经济的创新。
“幸福的日子不能就此封顶,我们还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。”虽已年过七旬,侯二河仍充满干劲,继续为白沙村的辉煌蓝图奋力拼搏。白沙村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扶贫创新的范本,其背后是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人的奉献与坚持,也是无数个乡村奋斗者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缩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